采耳真的像网上说的那样,既能好好清理耳朵,又能放松、保健吗?
事实上,它可能远比你想得更危险。
大部分人家里都常备着棉签或挖耳勺,每当感觉耳朵堵塞或刺痒时,就会下意识掏一掏。
但实际上,你的耳朵可能根本不需要被如此精致地清理——耳屎虽被冠上“屎”字,可它却不是耳朵的排泄物。
它有一个文艺的学名:耵聍。
耵聍的形成,其实是为人的耳朵建立起一套防御机制。
虽然耳朵眼很小,但对于细小的尘垢和昆虫而言,无异于大敞四开的门洞。耵聍的存在,可以阻止这些外来物质进入体内。
同时,含有油性、呈现酸性的耵聍还可以让耳道保持干燥,维持酸碱平衡,让耳道不会沦为一个潮湿又多碱的天然培养皿。
如果掏得太干净了,反而对耳道没有益处
有人或会担心,耵聍越积越多,最终造成耳道堵塞、听力下降。
这种情况叫做耵聍栓塞,确实有的人有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,但是大多数人其实不必担心。
耵聍会不断向外耳道的道口(也就是耳廓)移动,我们咀嚼、吞咽或运动时,它就会在不经意间被排出。
如果掏耳太过频繁,其实还有意想不到的缺点。比如,经常清除耳屎的人,耳屎会越来越多。
有人问,不自己掏,去找专业些的采耳机构会不会好很多?答案也许会让你失望:去外面采耳,远比想象中要危险。
根据多家媒体报道,很多采耳工具在保管和消毒上都是不达标的。
比如像羽毛一样的孔雀羽,很多采耳机构都不能做到一客一换,而是循环使用。在消毒时,也只是用酒精擦拭一下,根本起不到杀菌的作用。
但工具的危险性,还不是最主要的!
商家页面里“资质丰厚”的技师,实际上,大多都是自卖自夸,目前,国家还尚未认证“采耳师”这一职业,也因此并不存在统一认定的行业标准。有媒体报道,许多采耳师,可能培训一周就上岗了。
正常的掏耳朵,只是用具清洁耳道,但采耳店里的采耳,往往会打着让人放松、舒适的名义,拿各种工具刺激耳道,如果力度过猛,很可能造成外耳道损伤,严重的,甚至会刺穿鼓膜。这就得不偿失了。
对于许多人来说,掏耳朵确实是一种习惯,其实,只要掌握正确的姿势,掏耳也没有什么坏处。
首先,掏耳不要过于频繁,毕竟耳屎会在我们的正常咀嚼、运动中被排出。我们可以在觉得耳朵有明显的堵塞或刺痒感时,再去简单掏一掏。
其次,选择工具一定要谨慎。很多人习惯用棉花棒,觉得可以把耵聍沾出来,但这种方法并不推荐。
根据调查,耵聍的干湿性质因人而异。中国人大部分都是干性耵聍,用棉签只会把耵聍推到里面,相比之下,掏耳勺更合适。
不过,在用掏耳勺的时候,也不要掏得太深,避免会刺穿鼓膜,造成疼痛和听力下降。
若感觉到明显的耳道堵塞、听力下降或者头脑晕眩,一定不要自己动手掏,而是最好去医院挂个号,查清楚是什么情况。
如果确定是耵聍堵塞,医生通常会用药水软化耵聍,再用专业工具掏,这样比较安全。
另外,小孩子发育不成熟、老人耳道松弛,对他们来说,耵聍可能不会顺利地自然排出,同样需要去医院处理。